李麗如建築師於1995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,1998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。其後任職於大元建築師事務所、上海霍克(HOK)國際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、行遠建築師事務所,以及裕隆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資產開發部門擔任專案建築師。李建築師曾參與臺北京華城購物中心設計、中和環球購物中心設計、裕隆新店住宅商業開發規劃、香港建設瀋陽及上海商業辦公開發等大型商業不動產設計規劃。李麗如建築師事務所(LLJ Architects)近期重要作品包含台南河樂廣場建築再利用、新化果菜市場、林口天使居長照中心、新店中央街私人自宅、板橋與桃園危老集合住宅新建案、新店永柏客製化別墅設計等。

林雋怡建築師1994年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,1997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都市規劃碩士,並於1997-2006年任職於美國Cecil Group規劃公司、Sasaki Associates設計公司、 波士頓都市發展局(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)。2006年返國後於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一職,後於2013年創辦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(The Urbanists Collaborative),2017年創辦佶雋建築師事務所(Jlin Architects)擔任主持建築師。林建築師作品包含新店永柏客製化別墅設計、新莊宏鑫興化商場設計、台灣大學教職員宿舍住宅設計,並且主持台北市音樂與圖書中心建築先期規劃、台中車站周邊公辦都更先期規劃、台北市浩然敬老院先其規劃等重要建築規劃設計專案。

家,一生的庇護所; 都市,生命記憶的場所

獨棟住宅:
您是不是夢想有自己家的庭院,可以栽植自己心愛植物的花園,可以在院子裡與親朋好友烤肉,把酒言歡。孩子們在院子裡追逐,甚至有自己的游泳池。家裡有一個大廚房,一座中島,可以與孩子一起下廚、烘焙,或是圍繞著中島閒聊。早晨起床的時候,陽光透過露臺的楓香傾灑入室?
透天連排:

連排透天厝大概是臺灣最典型的房屋形式。但是我們的透天厝,從南到北,似乎都一個模樣!難道住透天厝不能像住在別墅一樣舒服嗎?畢竟有天、有地還是一種奢華。
住宅大樓:

臺灣四層樓的步登公寓大概是最大總量的一種住宅型態。隨著時間的演進,也都到了該替換的時候。新的建築應該有電梯,良好的消防、採光、停車、以及適應新時代家庭的規模。樓梯間一定是那樣嗎?住宅格局一定要遵循原來的傳統形式嗎?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?多一點的陽台露台?廚房可以開放?可以有一座中島,成為家的中心。

社會/出租住宅:

房價越來越高,我們要花更多的錢買房?還是我們可以付租金,居住在便利的城市中心,留下足夠的金錢旅行、休閒、運動、與朋友親友共享美好時光?社會/出租住宅提供另外一種社群社交生活,都市生活的選項;讓城市的歡樂生活,成為人生的重要目標。我們要連續背負30年的沉重貸款嗎?社會/出租住宅是另外一個選擇。
服務式高齡住宅:

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開始思考人生最後一哩路的生活該是如何?奮鬥了一生,我們是不是值得享受生命。不是要把所有的金錢留下,而是在最後數十年,精彩的走過一生。服務式高齡住宅提供另外一種追求生命的選擇。
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

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講求的是鄰里共識的建立,無論是100%或75%的同意比例,關鍵都在彼此的信任,彼此的理解、扶持。但常常看到的是猜疑、貪婪,沒有同理心。都更危老的難度不在於工程技術,或是建築設計、難在人性的考驗。

老屋改建再生

在國外旅行的時候,我們都看到百年老屋如何成為百萬豪宅資產,因為他的古老價值,讓老屋成為都市的文化。老屋不一定要破舊,老屋可以透過建築技術改造的更安全,更舒適,但是仍然維繫著世世代代的故事。可以想像民生社區200年後,經由老屋改建再生成為台北市最有文化深度的歷史街區?在1960年的步登公寓外表下,各戶室內都有最現代的住宅設備、空調、節能、電梯,就像是紐約格林威治村一樣的浪漫而高級?

長照中心

人會老化,這是必然的路徑。但是如何優雅老化,是這個世代的重要課題。長照中心提供的是一個有尊嚴,可以安心老化的服務。無論是健康壯年尋找社群交流的需求,失能失智前期,或是其他老化各階段的需要。一個高齡社區或是設施機構,都可以讓長者在良好的室內外環境下安心終老。人生的每一個時刻都珍貴,直到最後一刻鐘,都要活得精采!

辦公大樓:

辦公大樓是都市中重要的經濟載體,她象徵的是這個城市的動能與競爭力。辦公大樓應該透過科技的技術,展現企業的創新;或是透過建築材料或文化的表現,呈現企業的涵養與深度。
旅館:

旅館接待來往的旅人,可以是商務客、家庭、伴侶、朋友,甚至就是單獨的一個人。旅行的任何時刻都值得回憶,旅館提供的是一種旅遊的經驗,從用餐、睡眠、休息、運動,與城市結合,留下一段段的生命記憶。

商場:

商場提供城市生活的重要休閒,無論是櫥窗購物,還是周末午後與朋友的閒晃,下午茶時光,商場都提供城市生活的另外一面。商場應該不是純粹購物目的,而是結合城市生活,結合社群社交的一種空間場域。

We Believe

 

建築是什麼?建築是人類的庇護所,在不同季節、氣候,日昇星起的循環,建築總是一座屹立不搖的防護堡壘。氣候變遷下,大自然不斷演化。氣候狀態無論是短時暴雨或是乾旱高熱、地震風災都呈現不穩定的狀態。建築從外牆的防護、結構耐震抗風,設備系統的安全,都是建築的第一道防線,也是提供人類安全居住的保證。

建築是現代生活的心靈碼頭,休養生息的秘密城堡。陽光帶來的溫暖愉悅、新鮮空氣的清新健康感、建築環境合宜溫溼度的體感、水景與枝葉搖曳的光影與水聲,都讓人們得以釋放心靈壓力,重新補注精神能量,再度出發。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對話,在兩者重組後形成新的場所精神,感動人心。

建築是社會文化的表現,呈現當代多元生活風格、使用者個性與素養。從建築的外型、空間的配置、環境的氛圍、視覺的營造、材料、顏色與細節的選擇等,都代表個人生活態度與價值。這種姿態可以是自由、奔放、謹慎、合宜、開放、私密、恬靜、詩意等不同情境的展現。

建築從滿足人類生活原始的基本需求開始,在發展中逐步與社會的脈動結合,融入不同時代關注的議題,形成當下的建築觀或思潮。這些思潮影響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組織,但是人類心理與身體感知亙古不變。因此,建築師透過回應自然環境、氣候因子,深入了解屋主或使用者的背景、需求與期許,從空間美學、建築工藝、設計巧思等思考面向,以建築藝術創作的角度,展現豐富的人文精神,讓建築在時間的長河中產生個人、家族、朋友的故事與記憶,累積屬於這座建築的文化深度。